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至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广泛流行,是一种颓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市贝尔等。5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尼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成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以“主观性”为“第一原理”,认为人的存在或者纯粹的自我意识“先于本质”,鼓吹周围世界和“自我”是对立的,因而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充满着“死亡的恐惧”。由此出发,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它否认“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作用,而把个人作为“教育的主体”,鼓吹把“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它认为如果一个教育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般平凡的学生而不是特殊的学生,势必以庸碌之才代替出类拔萃的“天才”。因此主张实行“天才教育”,反对普及教育,以便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轉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60994.ht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